学院简介
水利工程学院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江西水利电力学院水工结构系和水力发电系,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学院。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水利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时代新人。现开设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智慧水利、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工程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等2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获批为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智慧水利等2个专业为一本批次招生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连续多年在校友会中国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中稳居首位。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建设团队2个。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近两届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建校以来,学院培养3万多高素质人才,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院引进国家级人才2人,特聘教授2人,拥有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二级教授1人,教育部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江西省"相关人才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工程(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高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青年科技人才托举项目人选1人,江西省金牌教师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人选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校级“瑶湖杰青”特聘对象2人,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2人。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优秀共产党员、教育系统名师工作室、高校金牌教师等一大批省级师德师风先进典型。
学院坚持一流学科引领,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高水平大水利学科群,不断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现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水利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水利工程学科为江西省“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是江西省高校水利工程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水利工程为江西省博士学位立项建设授权点。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
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充分发挥水利办学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学院拥有鄱阳湖流域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平台1个,以及水资源调配与高效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安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2011生态水利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平台4个,设有鄱阳湖研究院、水利工程研究中心等2个校级研究机构。建设有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测绘工程及地质工程等4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测绘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聘教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五年学院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项。学院主动融入浙赣粤大运河工程,在水工程安全、生态水利、智慧水利等领域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推广。深化校地合作,与江西省水利厅、抚州市、赣州市水利局、九江市水利局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加强校院合作,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开展战略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与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安能集团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西省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合作。学院近五年纵向科研项目143项、横向科研项目173项,科研项目到账总经费3917万元。其中,国家基金项目22项。
学院秉承“知山知水、笃志敦行”的院训,锐意改革和创新,以本科教育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加强管理为保障,以强学科促专业建设为动力;做强特色专业,做精优势专业,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为水利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10人,副高32人,博士73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1.2%,博士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1.6%。
就业升学
学院近三年平均就业率、常规就业率、升学率均位居学校前列,优质就业单位有中国电建集团下属各工程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各工程公司、中国铁建集团下属各工程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下属各工程公司、中国安能集团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江西省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升学高校主要集中在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南昌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
专业介绍
1、水利水电工程(物理+化学可报 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国家特色专业;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专业;“十四五”江西省一流专业(优势专业)、江西省第一轮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专业和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信息处理、外语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系统地掌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在水利、水电、土木、铁路等行业中,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胜任工程师职称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
核心课程: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工建筑物、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电站、工程项目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水利水电行业(包括水利、水力发电、灌溉、防洪、治涝、供水、河流治理等)及其相近领域(包括土木建筑、交通、能源电力、铁路、市政、航运、港口码头等行业),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工程运行管理和行政事业管理。
2、智慧水利(物理+化学可报 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新工科专业,第三批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项目依托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外语应用技能,深度融合水利与感知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系统地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能胜任水利行业智慧管理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胜任工程师职称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
核心课程:水工建筑物及智能监测、水利工程智慧管理与技术、水利工程智慧建造、水灾害防治及智能识别、水利信息监测及水利信息化。
就业方向:主要就业领域包括水利、水力发电、灌溉、防洪、治涝、供水、河流治理、航运、港口码头等水利行业,以及土木建筑、交通、能源电力、铁路、市政等相近行业,从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科研和行政事业管理等职业。
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物理+化学可报 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专业;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及水利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一定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省(市)级的流域水信息处理和水资源管理以及中小型项目水文水资源分析、计算、评价等工作;能通过终身学习拓宽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不断适应社会与行业发展。
核心课程:水文学原理、水文测验、水资源利用、水文水利计算、水环境保护、水文地质学基础。
就业方向:面向水利、农林、环保、交通等多行业,可从事水文测验与预报、勘测、规划、设计、水资源规划与调度、管理等相关工作;也可到科研单位、院校等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
4、测绘工程(物理+化学可报 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行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水利、电力、交通、建筑、自然资源等行业从事工程测量、智慧城市建设、不动产测绘、自然资源管理和科学技术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获得测绘工程专业工程师职称或具有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
核心课程: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摄影测量学、大地测量学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学、水利工程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面向水利、电力、交通、自然资源等行业,主要从事基础测绘、工程勘测、施工放样、工程项目管理、不动产测绘、智慧城市建设和地理信息系统研发等工作。
5、地质工程(物理+化学可报 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应用型)排名五星级专业。
培养目标:立足江西,辐射全国,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质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水利工程的基本概念,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接受相关工程训练,具有发现、提出、分析、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水利工程、城镇建设、土木工程、能源交通、资源开发、国土防灾等领域,独立从事工程地质调查、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水利行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5 年左右,通过终身学习渠道,德智体美劳持续发展,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具备胜任工程师职称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
主要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工程物探、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工程设计、地质工程施工等。
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质工程设计、地质工程施工。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在水利电力行业及其相近领域(包括土木建筑、交通、能源电力、铁路、市政、航运、港口码头等行业)、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单位从事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勘察、设计、施工、研究与行政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
6、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物理+化学可报 四年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面向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港航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在航道、港口及海岸工程领域以及相关工程领域从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毕业5年左右具备担任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终身学习渠道增加知识和提升能力,为国内外水运及相关事业服务。
核心课程:港口水工建筑物、航道整治、渠化工程、港口规划与布置和水运工程施工技术与组织。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家交通运输门、水利部门和海洋局等所属的事业单位,港航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石油公司和电建集团等大型企业单位,从事港口、航道、海岸工程方面的规划、结构设计、施工、经营管理工作。